和散那!歡迎救贖主!
經文:馬太福音 21:1-11 (平行經文 馬可福音11:1-10; 19:28-40; 約翰福音12:12-15)
今天是棕枝主日,我們紀念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過最後幾天,之後被釘死,三天後復活。教會傳統把進耶路撒冷這件事稱為『凱旋進京』(Triumphant Entry to Jerusalem)。在這個主日,我們也紀念主耶穌是我們的拯救。
當耶穌騎著驢進耶路撒冷的時候,有很多人把衣服鋪在地上迎接他,並且歡呼『和散那歸給大衛的子孫』。『和散那』原來是希伯來文,是一個祈求句子,直譯意思為『拯救吧!』出處是詩篇118:25-26。1後來『和散那』成了一個讚美或歡迎詞句,但『拯救』的意思仍然在,所以『和散那』帶有『讚美神,我們得了拯救』的意思。2
換句話說,在『凱旋進京』的事件中,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是有人認識耶穌為神所預備、神所差來拯救他們的彌賽亞。所以今天所謂『棕枝主日』的紀念,不單單是一般性的紀念和讚美,更應該是紀念和迎接耶穌為人的救贖,也成為我們的救主。
這個時代,人們好像對節期的意義不太重視,不然就是很平淡一般的過去,再不然就是把那些大到成為公共假日的節期當成另一個讓我們休息和享受的日子。盼望基督徒們在棕枝主日及這個受難週裡,能從心裡對主發出讚美,再一次感謝主耶穌為我們受難受死,成就了救贖!
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附加說明:
有些人認為那些歡呼『和散那』的群眾,也是幾天之後高喊『把他釘十字架』的同一群人,但是解經家認為我們並沒有任何證據來說他們到底是或不是。另外也有人認為就算他們不是同一批人,但是他們對耶穌的認識也不一定正確,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是政治性的彌賽亞,但也有解經家指出,就連這個看法我們也不能確定,因為經文並沒有說明。有學者指出,如果群眾的認知完全錯的話,也許耶穌也不會接受他們的讚美。
從簡短、有限的經文裡,我們看到祭司長和文士,因為小孩子喊著『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而惱怒,但耶穌卻間接的稱許這事(太 21:15-16)。另外,整個『凱旋進京』的記載,給我們感受到『和散那』的歡呼是正面的,而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所以至少有部分的群眾應該是真正認識耶穌是救主的。
參考資料:
Elwell, W. A. and Comfort, P. W. Tyndale Bible Dictionary, s.v. “Hosanna.” Wheaton: Tyndale, 2001.
Hawthorne, G. 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Rev. ed., s.v. “Hosanna.”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1988.
McConville, J. Gordon. Baker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ol. 1, s.v. “Hosanna.” Grand Rapids: Baker, 1988.
Nolland, John. The Gospel of Matthew: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838-839.
Stek, John.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s.v. “Hosanna.” Grand Rapids: Baker, 1996.
1 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裡. 2 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裡去、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還有驢駒同在一處.你們解開牽到我這裡來。 3 若有人對你們說甚麼、你們就說、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4 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 5 『要對錫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6 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 7 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8 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 9 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10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 11 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馬太福音 21:1-11 和合本)
Comments
和散那!歡迎救贖主! — No Comments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